登革熱病媒蚊恐北移?醫師籲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調查,登革熱病媒埃及斑蚊有北移趨勢,未來登革熱高風險區域恐擴大。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兼任感染科蔡文正醫師指出,登革病毒共有四種血清型別,若重複感染到不同病毒,發生登革出血熱的機會較高,死亡率高達20%,呼籲民衆不要掉以輕心,如有發燒、嚴重頭痛、後眼窩痛等症狀要儘快就醫。(員榮醫院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根據調查,登革熱病媒埃及斑蚊有北移趨勢,未來登革熱高風險區域恐擴大,除呼籲加強防治,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兼任感染科蔡文正醫師也提醒民衆,登革病毒共有四種血清型別,若重複感染到不同病毒,發生登革出血熱的機會較高,死亡率高達20%,呼籲民衆不要掉以輕心,如有發燒、嚴重頭痛、後眼窩痛等症狀要儘快就醫。

蔡文正醫師指出,登革熱原本僅在東南亞流行,因國人喜歡到東南亞旅行,少部分國人在當地被蚊子叮咬後,未發病前回到臺灣,當病媒蚊叮咬患者,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8到12天后,即終生具有傳播病毒能力,如果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就會使人感染登革熱。感染後,自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第五天間,血液中會帶有病毒,這段期間內若再被病媒蚊叮咬,就可以將病毒傳給他人。

蔡文正說,患者感染後會有突發高燒(攝氏38度以上);嚴重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和骨骼劇烈疼痛(俗稱「斷骨熱」);皮膚紅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若出現持續腹痛或嘔吐;嚴重疲倦、躁動或意識改變、容易嗜睡;皮膚或黏膜出血(如牙齦或鼻子出血);肝臟腫大,超出肋骨下緣2公分;呼吸困難或休克徵兆等警訊,須立即就醫。

蔡文正指出,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1%,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如果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降低至1% 。

蔡文正表示,登革熱出血症狀,主要出現在發病後第4至7日內,這個時候大多數患者會短暫退燒,體溫會下降1、2天,病人感覺似乎好轉,接着再次發燒2至3天。除典型登革熱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皮下點狀出血、腸胃道或子宮出血、血尿及恢復期出疹等。

目前登革熱無特效藥,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爲主,包括補充水分、適當休息及依醫囑服用退燒藥(避免使用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消炎藥,以免增加出血風險)。

依據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暨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田野調查發現,受氣候暖化影響,病毒傳播效率較白線斑蚊速度更快的埃及斑蚊,其棲息範圍隨着氣候變遷,疑已北移至雲林縣北港鎮拓殖,其北移趨勢恐讓未來登革熱高風險區域擴大,增添防治困難。

蔡文正說,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蚊蟲叮咬,提醒民衆落實「巡、倒、清、刷」等措施,「巡」是指檢查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倒」是清除積水,避免病媒蚊孳生;「清」是指定期清理花盆底盤、排水溝等積水處;「刷」指的是刷洗容器內壁,防止蚊卵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