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 戰車仍是戰場核心
MBT-70戰車儘管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性,但卻因爲使用太多未經試驗的科技而被毀掉,現在只能躺在博物館內讓人憑弔。(黃竣民提供)
鍛造美利堅雷霆(黎明文化)
黃竣民小檔案備役中校,曾至美國、法國受訓,並派赴非洲協訓友邦。現經營《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頁與從事軍事主題的專欄寫作,着有《德國坦克不敗的秘密》、〈鋼鐵傳奇:德國戰車寫真》、《戰兵先勝》等書。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美國裝甲武力的發展過程雖然相對較晚,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都沒有一款自行研製的戰車能投入戰場,主要還是得靠英國和法國的戰車撐住場面。一戰後的經濟大蕭條,更讓起步已晚的戰車發展路徑再度陷入困境,好不容易積累的研發經驗幾乎又找不到舞臺,這樣的大環境上讓一些戰車技術先驅的工程師,如:克里斯蒂之輩很難有發展的空間,這也導致了他的產品專利去了蘇聯開花結果,蘇聯人以他的設計研製出BT系列的快速坦克,後來更催生出T-34中型坦克。美國在這一段期間內信奉的孤立主義,的確讓戰車的發展得不到所需的資源,因此美軍在這一個領域上的技術水準與戰術觀念又再度停滯。
當西班牙內戰讓一些國家有機會將新一代的戰車投入在戰場,並在實戰中獲得改進的資訊後,戰車又在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上推升了一個級別,但這些幾乎都與袖手旁觀的美國沒有關係。直到希特勒整軍經武多年的裝甲部隊,在波蘭和西線以新型態的「閃電戰」震驚全球之後,美國在接獲英國的求援之下,纔開始啓動「民主兵工廠」的運作,並將生產坦克作爲優先工作,並在1940年7月纔在陸軍正式成立了裝甲兵這一個獨立的兵科,從此讓美國的坦克也進入另一個發展紀元。
二戰期間,美國生產的各型坦克大大協助了同盟國軍隊在各戰區對軸心國的反攻,其中以M4「雪曼」戰車均衡的綜合性能,更一舉成爲盟軍的代表性產品,也讓英、法、德、俄國…等這些較早開發坦克的軍事強國,不敢再輕視美國在這一項武器上的設計與研製能力。然而二戰結束後,1946年美國又開始了另一波的裁軍潮,美國大量的裝甲部隊官兵與坦克,都難以抵擋這無用武之地的現實情況,官兵不是轉換兵科或解甲歸田,就是裝備進行封存。這樣的作爲,恰巧與蘇聯操作的方向相反,共產陣營在蘇聯的支持下正在全球迅速擴張中,俄系的坦克陸續在朝鮮半島、越南、中東…成爲民主國家的痛處。
韓戰爆發後,讓美國終於意識到過度裁軍的可怕,尤其是對手正在擴張版圖,因此停滯的戰車研製工程才紛紛開綠燈,一下子感覺如雨後春筍般地被大量推出,但事實上這一時期所推出的戰車在質量上實在是問題叢生,以至於服役時間都不太長久,一直要到M48「巴頓」之後的品質纔算是比較穩定。而冷戰期間的軍備競賽,雖然也歷經了核子武器戰略的轉換,也在中東的「贖罪日戰爭」掀起了戰車無用論的討論,這些變化的確讓美國繼續在戰車的研製上造成壓抑,畢竟美國長久以來對於陸權的爭霸上都是其次,發展空權來協助地面部隊作戰一直都是被美軍奉爲圭臬的作戰概念,而這樣的作戰構想也的確協助美軍在冷戰期間擊敗了蘇聯,還造成其共產附庸國相繼的崩解。
當兩大集團的對峙場面不再,美國又帶領了盟軍以新一輪的閃電戰攻勢,在短短的一百小時地面行動後解放了科威特,隨後更假借囤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爲由,揮軍進入伊拉克並擊潰了海珊政權,這些都得仰賴裝甲部隊的攻城掠地。但阿富汗的反恐戰爭與伊拉克的反叛亂、綏靖戰爭型態的拖延,不僅讓美軍的裝備採購與研發走向趨於輕量化,整個部隊訓練也偏離了正規的傳統模式。在這一個世代中,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大量裝備以「史崔克」八輪裝甲車和「防地雷反伏擊車」(MRAP),反而冷落了威力強大的主力戰車,以便於快速於全球機動部署。雖然這樣的現狀不能說與世界脫節,畢竟在這卅年當中許多國家正在享受和平所帶來的紅利,連北約成員國的軍事投資也都降到歷史低點,所以美軍此刻的對手並非世界的強權,說穿了也只是地痞流氓等級的游擊隊,殺雞何須用牛刀呢!
當俄羅斯於2022年2月對烏克蘭發動所謂的「特別軍事行動」,這一場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的序曲,才又讓以北約爲主的國家們意識到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不僅沒有消失,甚至已經有強力復活的跡象,各國爲了抵抗俄羅斯的擴張,紛紛大力軍援烏克蘭,其中各型戰甲車就是能否抵擋駐俄羅斯軍隊的關鍵。美國在進行下一輪的組織再造計劃,並啓動大規模的「下一代戰鬥車輛」(NGCV)汰換計劃,其中的「機動防護火力」(MPF)已經定案,讓陸軍終於能獲得新型的M10「布克」輕型戰車;其他的「機械化步兵戰車」(MICV)、「裝甲多用途車」(AMPV)、「機器人戰車」(RCV)和「決定性殺傷平臺」(DLP)等項目,未來發展值得軍迷們期待!
本書還罕見介紹了幾款美國著名的測試車款,包括︰世上僅存一輛、外號「末日龜」(Doom Turtle)、「縮放龜」(Zoom Turtle)的四履帶T-28/T95超重型戰車、美/德國曾經寄予厚望,集當時尖端科技於一車,卻駕駛手號稱是在開「旋轉咖啡杯」的「MBT-70」、無人砲塔設計的M1「戰車測試平臺」(TTB)、命運多舛且我國也曾想採購的M8輕型戰車、採搖擺式砲塔設計的T69中型戰車…等車款研製過程的秘辛,也是一般人對於美系戰車少有着墨之處。
隨着國軍對美採購的M1A2T「艾布蘭」主力戰車的接裝,讓臺灣的地面主戰部隊終於又有點噱頭可以呈現,畢竟換裝主力戰車的過程起起伏伏,軍購優先項目的屢次調整所造成時間的延宕,讓陸軍老舊的M60A3和CM11(M48H)「巴頓」系列戰車遲遲無法退役,但面對解放軍戰力的顯著提升,這些被劃分爲前二代技術水準的戰車(使用105mm線膛砲、滾軋均質裝甲),在面對中國自制的96B、99A式主力戰車時,這種相對性的作戰性能輾壓下,實質戰鬥力與戰場生存力不僅是屢遭質疑而已,更是陸軍組織無法實質轉型的隱形痛點之一!
我國長期自有美援以來,便以美系的武器與訓練爲主流,陸軍的裝甲部隊也不例外,從抗戰時期接獲美援的M3/M5輕型戰車、中國駐印軍操作的M4中型戰車,到轉進至臺灣後所使用的M10、M18、M36驅逐戰車、M24、M41輕型戰車、M48A3、M60A3主力戰車(還不包括有興趣採購、卻中途收手的M8輕型戰車),這當中迄今仍有車款都還在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服役,顯見我國裝甲部隊在獲得戰車這一款武器上的步履蹣跚,間接也影響到整個防衛作戰的實力展現;尤其是近年整體的軍事戰略已經將島內作戰成爲訓練重點後,以往被忽略或因政治正確而不願意正視的問題,現在也都隨之浮上臺面。現在獲得M1A2T戰車之後,究竟能產生出什麼樣的效果與轉變,則有待國人繼續關注與支持。
(二之一:摘自黎明文化《鍛造美利堅雷霆》: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