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擬錄用名單引質疑,“一刪了之”非明智之舉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置業有限公司(簡稱“國能置業”)一份高校畢業生統招擬錄用名單引發關注。在這份16人的名單中,13名碩士均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而3名本科生的畢業院校比較普通。部分網友對此提出質疑,甚至調侃“爲這三碟醋包了頓餃子”。2月22日,記者查看國家能源集團官網發現,公示後被質疑的擬錄用名單已被刪除。對此 ,國能置業迴應稱,擬招錄人員5個工作日的公示期滿,按正常程序撤下公示公告。

國企招聘,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複雜的背景下,國企在招聘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被放大解讀。這種關注也充滿着矛盾與悖論:一方面,公衆期待國企招聘避免“名校崇拜”、消除學歷歧視,給所有求職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另一方面,當非名校畢業生在激烈競爭中逆襲成功,部分網友又總懷疑其中存在“蘿蔔招聘”問題。

本次事件直觀地反映出公衆的這種矛盾心理。3名來自普通院校的本科生出現在這份名單中,難免給人一種“雞立鶴羣”之感,儘管國能置業方面給出了“根據學生綜合素質擇優錄取”等說法,但依舊難以打消公衆的疑慮。

現實中,國企招聘引發“蘿蔔招聘”的質疑並非個例。這些質疑,雖然不乏無端的猜測和偏見,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衆對於招聘公平性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訴求。

從宏觀視角看,此事也折射出社會人才評價體系轉型的陣痛。近年來,國家反覆強調破除“唯學歷”“唯名校”論,但不少人對“公平”“實力”的理解和期待仍停留在“學歷可視性”層面——名校碩士錄用被視爲“理所當然”,普通本科生入選則被看作“必有蹊蹺”。這種認知錯位,既源於對既往不公案例的“條件反射”,也暴露出社會對能力評價體系的不自信。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國企以更大勇氣擁抱透明,用制度創新打破信任堅冰。國企應該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在不涉及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基礎上,將招聘的每一個環節都置於陽光之下。這包括招聘公告的發佈、報名條件的設定、考試考覈的過程、擬錄用名單的公示等。只有讓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推敲和檢驗,才能贏得公衆的信任和支持。

同時,國企應該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及時迴應公衆的關切和質疑。當質疑聲出現時,國企應該主動站出來,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而不是選擇沉默或逃避。通過積極的溝通和迴應,可以消除公衆的誤解和疑慮,從而維護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

此外,對於國企而言,還應從制度層面加強招聘工作的規範性和公正性。比如,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獨立監督和評估,確保招聘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同時,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對於在招聘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爲的人員進行嚴肅處理,從而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

總之,面對公衆質疑,國能置業唯有直面問題、陽光透明,方能讓質疑和偏見煙消雲散。

作者:陳廣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