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
1368 年,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三年(1370),太祖封第六子朱楨爲楚王,就藩武昌府。洪武四年(1371),江夏侯周德興受命增拓武昌府城,於洪武十四年(1381)迎朱楨就藩,王府位於今武昌區閱馬場附近。朱楨在武昌生活的 53 年裡,修建楚望臺遙望南京,親選龍泉山爲楚藩王陵。楚王一脈歷時 274 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攻陷武昌、沉末代王朱華奎於江,楚藩“昭、莊、憲、康、靖、端、愍、恭、定”共八代九王全部葬於武漢龍泉山,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明楚王墓葬羣,九座明代親藩塋園佔地面積約 2.64 平方千米。
龍泉山爲兩條蜿蜒相環的山脈,兩山相會處有一珠山,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山脈之間形成一葫蘆形小盆地,九座親藩塋園便建造於盆地邊緣。整個地形藏風納水,與明十三陵非常相似,每座塋園又自成體系,當是數百年前楚王派人悉心勘測挑選後的風水寶地,如端園“位卯面西”“規制宏麗,宛然崑崙元圃也”。九園整體佈局基本體現了“居中爲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每座塋園的具體方向依背靠山脈而定,但園門皆面向盆地中央。第一代楚昭王的昭園坐北朝南位於主峰天馬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天馬峰向西南山勢依次下降,朱楨之後的歷代楚王陸續拓展兆域,按照輩分高低葬於諸峰下,除憲王外,園門均面向天馬峰,形成對昭園的朝揖之勢。九園的排列基本爲子左孫右,昭園左側爲其子莊王的塋園,右側爲其孫康王的塋園;靖園左側爲其子的端園,右側爲其孫的愍園,體現了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出了長者爲尊的倫理觀。同時,楚王妃子的塋園基本都建在王墓旁,體現了主從、隸屬關係。
依據明代王陵的規制,九座塋園皆築有內外兩重圍牆,平面皆呈“回”字形;各塋園有獨立的神道(正中爲神道,神道兩側無石像生)和御道,自成完整格局。東西垣偏南處各闢一門,並有橫道相連,墓冢附近無方城、明樓等設施。各塋垣地面建築結構基本相同,由內外塋垣、荷花池、享殿、配殿、石五供、神帛爐、地宮等組成。其中昭王、莊王及端王墓前各有一座記述其生平功績的龜碑亭。
除明楚王墓外,龍泉山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其時這一地區爲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爲江夏,所以其山稱爲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因此又稱靈泉山。
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爲樊噲封地,傳說樊噲死後葬於天馬峰下。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古市。清同治《江夏縣誌》有載:“靈泉古市始於漢,迄唐宋而興盛。”在環山 7 平方千米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爲亭閣,或隨水爲軒榭,建有靈泉寺、聽鬆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龍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臺等蔚然景觀。
據清代地方史志《靈泉志》載,楚昭王朱楨在位四十多年期間,深得太祖、成祖兩代皇帝的信任,曾任宗正之職。他遊玩時見靈泉之地山勢崇隆,意欲在此營建王陵。只是當時此地早已是名門輩出、人煙密集的形勝之地。山內張、沈、樊、李、杜、鄒、董、曾八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根深葉茂,號稱八大家。他們無懼楚王威勢,堅守祖輩之地,極力抗爭。致使昭王及後來的莊、憲、康王均未能正常營葬,均是死後停棺待葬。歷代楚王費盡心思,終於還是把這塊風水寶地收入囊中。逐內山八名家,外山四十八戶,形成了內山不許百姓行走、外山不許車馬踐踏的王陵禁地。《靈泉志》又載,明末戰亂中楚王塋區地宮及地面建築被張獻忠盜掘焚燬。清朝以降龍泉山逐漸形成若干小村落,長期的生產生活活動中,規模宏大的塋園建築遭受風雨侵蝕及各種破壞,地面建築大多被毀。幸運的是,九園地面基址均有不同程度的存留,可以說是現存明代親王墓中時間跨度最長、格局最清晰、佔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墓羣。其形制、格局與北京明十三陵遙相呼應,爲研究明代藩王體制、皇家喪葬制度,以及明代武漢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世俗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的考古與保護利用工作於 20 世紀 90 年代正式開始。1991 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區博物館三家單位聯合對昭王地宮進行了考古發掘。通過發掘,發現昭王地宮保存完好,基本形制及建造方式清晰瞭然。出土有鎏金銅封冊、靈牌、銅鏡、鑲金腰帶、木旌頂、錫鉛明器、銅爐、鐵器、漆木器等。同時對昭王塋園的整體規制佈局也進行了初步的清理勘測,爲其他楚王塋園的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此後,武漢市文物考古所與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聯合成立了明楚王墓考古工作站,積極實施了墓葬園區調查勘探、考古數字化和愍王塋園外城垣區域發掘等工作,並取得了良好成效。
爲更好地促進明楚王墓保護、展示和利用,並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羣衆,2018 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下簡稱東湖高新區)成立了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創小組,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文旅廳和武漢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創事宜。遺址公園規劃依據《明楚王墓羣保護規劃》,按考古工作成果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將 6.871 平方千米(包括全部保護範圍和部分建設控制地帶)的遺址公園劃分爲遺址展示區、管理服務區以及自然生態維持區三大功能區。力求在嚴格保護明楚王墓遺址本體、陵寢格局及自然山水、地理形貌的基礎上,準確、充分地揭示遺產價值,打造以“明代楚王塋園”爲核心,以“龍泉山水勝景”爲背景的明代藩王墓的考古研究基地、武漢地方傳統文化(楚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城市“綠肺”及武漢市郊野旅遊目的地。爲了將展示主題、對象及內容構建起空間關係,規劃將闡釋與展示的結構定爲:一環、一帶、九園、十二景。“一環”是展示道路,“一帶”是指古河道展示帶,“九園”是指九處墓葬遺存展示園區,“十二景”是指歷史環境及景觀環境展示點。
數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下,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申創工作初顯成效。2021 年 9 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明楚王墓文化遺址公園爲湖北省第一批文化遺址公園。2022 年 12 月,國家文物局將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解決學術問題、從學術深度提煉遺址核心價值和創新遺址闡釋方式也是創建遺址公園的重要工作內容,事實上,明楚王墓的遺蹟分佈、文化面貌、發展演變等,尚有大量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明楚王墓考古學、歷史學和遺產保護的研究與成果轉化工作尚有很大空間。
2023 年 10 月 21 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湖北大學主辦,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龍泉山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承辦的“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會議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考古學、歷史學、文化學等領域作爲切入點,圍繞明代藩王制度、湖廣等地區藩王文化、武漢明楚王墓等明藩遺址、明代楚藩與武昌城等方面展開學術研討,並擬將相關研究成果彙編形成學術論文集,以進一步推動明代藩王文化研究、傳承與發展,併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學術支撐。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明楚王墓的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需長期、持續的努力,無論是鼓勵、推動不同視角的學術研究及轉化,還是營造古今交融的遺址公園,都導向同樣的最終目的:彰顯文物背後的文化特質、最大化發揮其社會教育作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精神動力。
本文由 王光明 王鈺 董苗 摘編自 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創建領導小組 編 《“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序”。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覈:孫莉)
978-7-03-079399-7
定價:288.00元
明楚王墓爲明八代九位楚藩親王墓葬羣,貫穿明代始終,是現存時間跨度最長、格局最清晰、佔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親藩墓羣。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龍泉街道明楚王墓遺址公園內。爲加強對明楚王墓及明代藩王制度、相關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及成果轉化,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特舉辦“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學術研討會,鼓勵專家學者撰文探討、闡釋相關遺址。本文集收錄諸位大家、學者30 餘篇論文,包含明藩相關研究、明楚王墓考古相關研究和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相關思考三大部分。
賽博古公衆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