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堤設計遭批 無障礙坡道設車阻「輪椅難行」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斥資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海堤,設置的無障礙坡道,卻在入口處設置車阻,防止機車騎上去,卻害輪椅也過不去。(許逸民攝)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斥資4千餘萬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和湖西鄉紅羅兩處海堤,但因設計的無障礙坡道入口處爲防機車騎上去,竟然設置車阻,連同輪椅都過不了,失去原意,且堤外階梯階中有階,卻不是一直線上下,亦讓人不注意踩空摔倒,引發社羣討論。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斥資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海堤前原貌。(翻攝Google MAP/許逸民澎湖傳真)

對此,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副分署長黃庸評表示,無障礙坡道因爲高差2.8米,不符內政部的定義規範,所以不以無障礙坡道稱呼,且當初設計時並無車阻,只是地方反應一直有機車會騎上去,所以後面才增設。地方若有不同意見會再找村長、社區理事長會勘解決。

民衆走澎湖馬公市西衛海堤外堤階梯,差點跌落,在羣組貼文引發討論。(翻攝LINE羣組/許逸民澎湖傳真)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斥資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海堤,堤外階梯落差大,雖然階中有階,卻不是在同一垂直面上,易讓人不注意摔倒。(許逸民攝)

至於堤外階梯階中有階,卻不在同一垂直面上,是爲了引導民衆下海走向西衛塔尖,高差50公分的大階梯,是爲方便成年人可以坐下休息賞夕陽等,現場稍微有用色差提醒,只是沒那麼明顯,會再考慮改善。

澎湖縣早年以降低大潮來臨或颱風侵襲時,發生波浪挾帶海灘泥沙越過堤頂,造成護岸、公路與房舍等結構物之損失及破壞爲由,濫建大量海岸防護工程,包括內海灘岸,甚至一些無設施之空地也都水泥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而一直被詬病。

因此,現今已甚少新建海堤。但可能過去既有水利設施經費仍太充裕,因此水利署現多以澎湖海岸防護工程設施興建已久,加上民衆對環境關懷提升,對於休閒活動、海岸景觀、親水設施日受重視,發包降堤工程,並以環境改善和親水爲由,在堤上設置涼亭等。

其中,人數最多之馬公市西衛和生態豐富之湖西鄉紅羅兩處海堤,就是水利署認定爲具發展潛力海堤進行整體環境改善工程的10處海堤之二,號稱滿足安全性、安定性、耐久性與融合性等四大主要因素,融入地方特色及地質特性,將既有海堤及海岸線注入新氣象,提升澎湖縣本島多處海堤及海岸線環境美感度。

因此,在111年發包整建長度分別爲220米、406米的西衛和紅羅兩處海堤作實際示範,號稱展現確保海岸防災、減災之基本功能,並能兼顧親水及遊憩等層面與實現海岸永續利用的願景目標,並在112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