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航】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2025年經濟能否繼續回升,取決於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政策具體安排

回顧過去一年,我國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諸多影響,出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回暖向好。新的一年,征程在前,我們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政策,全力以赴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然而,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如何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嚴峻挑戰,如何化解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壓力,這些都成爲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值此之際,金融界推出《啓航·預見2025》,聚集百位首席共同探索前行之路。

本文作者: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2024年中國成功實現GDP5.0%的經濟增速目標可謂來之不易。去年三季度中國GDP增速一度下降到4.6%,創出除疫情衝擊時期之外的歷史新低,通縮風險也明顯上升。9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新一輪穩股市、穩房市、穩增⻓的利好政策陸續出臺,12萬億債務置換魄力十足;終於一舉扭轉局面,推動四季度中國經濟企穩。

2025年全球局勢依舊動盪,中國經濟機遇與挑戰並存。

特朗普對華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仍高

特朗普就職以來的貿易政策部分好於投資者的預期,傳遞了有意在近期訪問中國的信號,並且表示“寧願不必”對中國加徵關稅。

筆者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指出,特朗普的許多經濟政策存在“內在矛盾“,短期對華加徵60%關稅等極端措施恐怕難以落地。比如,美國加徵新關稅擾亂全球供應鏈、不利於特朗普重振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目標。此外,特朗普加徵關稅、驅逐移民等政策,也具有非常明顯的通脹,甚至是滯脹效應(《特朗普經濟政策的五大矛盾》);通脹問題是本輪大選民主黨下臺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特朗普新政府需要優先處理的議題。

目前看來,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爲基本上符合筆者的預判。如果中美能夠利用特朗普訪華的契機達成貿易協定,通過協商的方式降低美中貿易逆差,毫無疑問將有利於穩定中國的外部環境。

然而,特朗普究竟會提出哪些要價仍屬未定之數,2025年中美貿易關係仍有不確定性。

中歐經貿關係何去何從?

近些年以來,歐洲經濟增長和福利社會面臨嚴峻挑戰,一定程度限制了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例如,即使中美之間存在較高關稅,以美元計價的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仍然達到了4.9%,高於對歐洲的出口增速3.7%。

歐洲經濟的困境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俄烏衝突之後的能源價格飆升推升歐洲通脹,迫使歐央行加息抑制總需求。一方面,歐洲過度關注“政治正確”,也削弱了歐洲的競爭力。例如,歐盟嚴格的數據保護法和“限薪令”抑制了數字經濟發展和金融創新,削弱了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歐洲政治動盪也越發明顯。英國保守黨執政14年後下臺,德國總理因爲議會不信任投票而提前到明年初大選,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議會選舉慘敗。由於推動改革提振經濟需要較長時間,2025年歐洲經濟仍難言樂觀,中歐貿易也可能繼續維持低速增長。

但是,特朗普政府的一些舉措可能讓美歐關係產生明顯裂痕,可能有利於中歐經貿關係的超預期改善。比如,特朗普關於格林蘭島的主權主張已經引發丹麥和美國爭執;特朗普就職以來也多次威脅對歐盟產品加徵關稅。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中歐分歧是否有可能彌合值得期待。例如,雖然歐盟已經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爲期五年的反補貼稅,雙方仍在繼續就此問題進行磋商。此外,拜登政府長期協調盟友對華實施技術封鎖,如果美歐關係惡化,中國也有突破重圍的機會。

如果中歐關係有所改善,不僅僅直接有利於提振中國經濟增長,也有利於改變一些投資者認爲中國將西方國家逐步脫鉤的悲觀預期,推動國內資本市場風險偏好回升。

新興市場是否繼續成爲外商投資熱土?

對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興市場而言,在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的大背景下,這些國家成爲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受益者。不過,2025年特朗普的新貿易政策是否衝擊這一趨勢有待觀察。

具體而言,近年來,越南對外經貿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已經與世界60多個國家簽署了16項自由貿易協定。與此同時,越南也通過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稅率、土地租金優惠、貸款和融資支持等吸引外國投資。2024年越南出口增速高達14.3%。印度年輕化的勞動力結構,疊加簡化外商投資流程、放寬行業准入限制、推出“印度製造”計劃等,也有效提升了印度的營商環境和投資吸引力。根據印度商務和工業部的數據,2014-2024年期間,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較2004-2014年增長了119%。而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下,墨西哥成爲“近岸外包”的主要受益者, “美加墨自貿協定”的實施推進提升了墨西哥對美國投資的吸引力;同時隨着美國將對中國的反傾銷範圍擴大至東南亞國家,墨西哥成爲了一些企業出口的“中轉地”。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在2021年增長了76%,並在2022年再次增長了48%。

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新興市場在中國的出口份額中明顯上升,而中間品貿易在中國出口份額中也持續上升,可能部分反映出了中國企業海外佈局的趨勢。短期而言,在新興市場設立工廠可能增加中國設備、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出口,但是長期而言,伴隨着這些國家產業鏈的完善,中國出口被替代的風險也在上升。

然而,特朗普的新政策又成爲變數。例如,特朗普已經明確威脅會在2月1日對墨西哥加徵25%的關稅。如果中美能夠達成貿易協定,而墨西哥等其他國家反而面對關稅壁壘,全球供應鏈又該如何佈局可能還需要重新考量。

“超常規政策”有望打通經濟復甦堵點

2024年9月底實施的一攬子增量政策,中國經濟在四季度扭轉了下行態勢,但2025年能否繼續回升,取決於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政策具體安排。如能進一步解決市場關切,打通經濟復甦的堵點,2025年中國經濟的回升將更有保障。

2025年的政策力度並不低。筆者估計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使用,可能帶來2萬億以上的增量財政資金。同時,貨幣政策基調從“穩健”轉爲“適度寬鬆”,進一步“降準降息”依然可期。

市場的關切在於政策實施的細節能否打通經濟復甦的堵點。

首先,伴隨着持續的政策調整,房地產銷售有了企穩回升的態勢。地方政府通過專項債資金收購地產開發商的土地和完工房屋是推動地產市場恢復正常的關鍵。從一線的情況來看,地方政府以什麼價格、向誰收購仍有較大爭議;市場關切有關部門能否提供細節指引讓地方政府可以放開手腳。

其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振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市場對於以舊換新進一步擴圍、完善社保降低預防性儲蓄、改善消費場景等政策方向高度認同,如果財政增量資金可以有相當體量用於相關領域,則2025年消費增長有望爲經濟企穩回升提供主要動力。

最後,如果能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財稅體制、社保制度、科技創新機制等市場關注的重點領域,推出實施一批重大改革舉措,提振對中國經濟的長期信心與預期,無疑更有利於2025年中國經濟企穩向好。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