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企業赴美投資 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風雲變幻的當下,臺灣企業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已成爲一個顯著趨勢。(圖/記者高兆麟攝)

●楊聰榮/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臺師大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風雲變幻的當下,臺灣企業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已成爲一個顯著趨勢。這不僅是對經濟機遇的積極把握,也是在國際壓力下尋求突破的務實選擇。然而,這一進程機遇與挑戰並存,臺灣企業需審慎權衡,方能在全球化舞臺上穩步前行。

臺灣企業赴美最大機遇 拓展市場與提升技術

臺灣企業赴美投資的最大機遇在於市場拓展與技術提升。以半導體產業爲例,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設廠計劃不僅滿足了美國對先進晶片的需求,也爲臺灣企業打開了更廣闊的北美市場。

根據臺灣經濟部數據,2023年臺灣對美直接投資較前一年增長25%,其中高科技產業佔比超過六成。這顯示出臺灣企業正通過投資深化與美國的經濟紐帶,並在全球供應鏈中鞏固核心地位。

此外這一舉措強化了臺灣與美國的戰略聯盟。在美中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積極推動供應鏈「去風險化」,臺灣企業的投資正好契合這一需求。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的補貼與稅務優惠,更爲臺灣企業提供了政策紅利,降低了初期投資成本。這種經濟與政治的雙重收益,使赴美投資成爲臺灣企業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跳板。

赴美投資並非毫無挑戰 運營成本、投資外移的潛在衝擊

然而赴美投資並非毫無挑戰,首先美國的運營成本遠高於臺灣,以勞動成本爲例,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薪資約爲臺灣的兩倍以上,再加上土地、能源與稅務等支出,企業面臨顯著的財務壓力,以臺積電爲例,其美國廠初期投資成本預計比臺灣同等規模工廠高出30%,這對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構成考驗。

其次投資外移可能對臺灣本土經濟造成潛在衝擊。技術與資源轉向美國,可能削弱島內產業鏈的完整性,甚至引發人才流失的隱憂。

部分臺灣學者與業界人士擔心,若先進製程大量外移,臺灣的半導體核心競爭力可能逐漸被稀釋。此外,美國市場的法規環境複雜且多變,企業需投入更多資源適應當地勞工法、環境標準與知識產權要求,這對中小企業尤爲艱難。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臺灣企業需採取靈活策略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在機遇端,企業應善用美國的政策支持與市場潛力,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加速技術與市場融合。同時,可考慮將低附加價值的生產環節留在臺灣,保留本土產業活力,實現兩地分工互補。

在挑戰端,政府與企業應攜手合作,制定更完善的支援體系。例如,政府可提供對外投資的融資補助與稅收減免,降低企業成本壓力;企業則需加強內部管理,提升對美國市場的適應能力。

此外,透過與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臺灣企業可吸納當地創新資源,反哺本土研發,確保技術優勢不因外移而流失。

臺灣企業赴美投資是一場機遇與挑戰交織的冒險。它既是對全球經濟新格局的積極迴應,也是臺灣在國際舞臺上尋求更大話語權的戰略選擇。若能妥善應對成本與本土發展的挑戰,這一趨勢不僅能爲企業帶來成長動能,也將深化臺美經濟合作,爲雙方創造雙贏局面。

在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全球環境中,臺灣企業的這一步棋,將是決定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美國總統川普與臺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白宮宣佈加碼投資。(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