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醫院神經科主治醫流失中 學會:問題累積到撐不下去

臺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沒有住院醫師,神經科主治醫師要輪班又要看診,人力流失情況嚴重,「這問題不是最近爆出來,是累積到撐不下去,才讓大家知道。」本報系資料照片

嘉義長庚宣佈晚間10時至隔日7時,限縮腦中風病患收治,爆出國內神經內科醫師困境。臺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神經內科醫師壓力程度不比急診低,急診醫師採3班制輪班,神內醫師卻必須連續值班,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沒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要輪班又要看診,人力流失情況嚴重,「這問題不是最近爆出來,是累積到撐不下去,才讓大家知道。」

鄭建興表示,神經科醫師流失情況與急診類似,急重症醫療環境高壓,醫師必須付出很多時間,以腦中風爲例,醫師必須24小時整備,病人沒到醫院之前就要做好準備,病人一抵達醫院需要馬上評估需要哪些治療,且急診醫師輪班8小時或12小時後就可下班,但「神經科醫師白天看門診,晚上要值班,隔天一早又要看門診。」幾乎無法休息。

「神經科值班醫師壓力大、付出多,短時間也許還好,長時間沒人能負荷。」鄭建興指出,大醫院人力充足,可減少值班情況,但規模較小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每家醫院只有2、3位神經科醫師,每兩三天就要輪一次班,學會提出區域聯防觀念,希望由區域內醫院輪流負責中重症照顧,其他醫院不必值班,避免讓單一醫院承擔過重責任,降低臨牀醫師壓力。

鄭建興說,近年中風治療進展快,過去病人送至醫院,只能在急診等待住院,現在則要立即啓動評估、治療,視病情決定是否實施取栓術,或施打血栓溶解劑,這讓第一線醫師壓力很大;外科系醫師手術治療費給付高,神經科醫師不是直接手術,而是做診斷、僅少數醫師可執行取栓術,透過治療獲得的收入,與外科系相比「差很多」。

「神經科醫師付出這麼多時間,得到收穫卻有限。」鄭建興表示,神經科醫師與急診醫師類似,執行手術情況少,因此收入受限,又要面對值班壓力,神經科醫師年輕時有體力、有拼勁,到一定年紀就離去,「地區醫院、區域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流失情況嚴重,爲減輕值班壓力,許多中生代醫師,選擇至基層開業。」小規模醫院神經科醫師本就有限,哪怕只是流失一兩位,整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鄭建興表示,年輕神經科醫師,看資深醫師做得這麼辛苦,若制度與給付沒有獲得改變,未來神經科醫師招募情況一定會受影響,「值班壓力這麼大,年輕醫師選擇時也會擔心」,政府應設法避免年輕醫師都往輕症科別流失,除調整健保給付外,也建議落實區域整合,減輕第一線值班壓力。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