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直腸癌「血便有差異」醫揭6症狀小心了
排便出血很多人都以爲是痔瘡,但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鬱純坦言,可能會因此延誤直腸癌治療時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排便出血很多人都以爲是痔瘡,但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鬱純坦言,可能會因此延誤直腸癌治療時機。她並指出痔瘡與直腸癌的關鍵差異,一旦發現出血顏色變深,且伴隨便中夾帶黏液、體重莫名減輕、大便變細或排便習慣改變,以及持續腹痛或排便不淨感等異常,務必要提高警覺、及時檢查。
醫師黃鬱純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痔瘡與直腸癌的出血特徵有些相似,但實際上存在明顯差異。她說明,痔瘡出血通常呈鮮紅色,附着在排便表面或紙巾上;而直腸癌則是暗紅色或帶黏液的糞便,需結合其它症狀判斷。
進一步談及直腸癌的警訊,黃鬱純說,當出現排便出血顏色變深、便中夾帶黏液、體重莫名減輕、大便變細或排便習慣改變,以及持續腹痛或排便不淨感,都是直腸癌的可能表現,務必儘快就醫檢查。
黃鬱純提醒,要準確檢測直腸癌,首要爲糞便潛血檢查,初步篩檢腸道是否有出血,若呈現陽性再進入下一步的腸鏡檢查,直接檢視腸道並進行切片檢測,若確診直腸癌,則要進入影像檢查,確認腫瘤範圍及轉移情況,如電腦斷層(CT)或核磁造影(MRI)。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曾提到,若排便時稍帶着肛門傷口疼痛感,同時滴血在馬桶內,比較像是肛裂所致;假如是無痛的排便出鮮血,伴隨着肛門腫脹異物感,則可能是內痔膨脹出血,上述2種情況都可再觀察一下。然而,一旦發現無痛的排便出血,連肛門異物感、疼痛感都沒有,就得提高警覺,有惡性的可能,千萬不要拖。
國健署呼籲,40歲以上有家族史,尤其一等親有過大腸癌或1公分以上大腸息肉,應每1~2年就進行1次定期檢查;且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在30歲時就可做第1次的大腸鏡檢查,之後每5~10年進行篩檢,以減少憾事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