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花式”防流感,德叔教你居家小妙招

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陳佳佳

當下是流感高發期。街坊日常可以用什麼中醫藥方法預防流感?南北方有何差異?全國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教授(“德叔”)給出健康叮囑:預防流感要從日常做起,內因外因都不可忽視,市民日常居家也有預防流感的簡易小妙招。

中醫看流感

內外因要防

中醫如何看待流感?德叔表示,中醫認爲,流感病因不外乎外因和內因。外因主要是人體感受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而引起疾病,而內因則多爲人體正氣不足。如平時身體元氣不足、飲食勞倦、病後產後調理不當,或是太過勞累,引起抵抗力下降,都容易導致中醫所說的“正氣不足,其氣必虛”,邪氣就容易乘虛而入。

“中醫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正氣、增強體質、祛除外邪,以此預防流感。”德叔表示,所謂“一針、二藥、三外治”,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艾灸、藥膳、沐足和按摩等,對日常預防都有所幫助。

3個茶飲方

適合不同人羣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許多廣東人都習慣用茶飲方來養生保健。德叔給出3個不同茶飲方,適合不同人羣。

如果平時容易出汗、感冒,有可能是肺氣虛或脾氣虛,可以用黨蔘、紫蘇葉、生薑等煮水喝,疏風補氣;如果平時容易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容易咳嗽、打噴嚏,可用黨蔘、黃芪、陳皮等煮水喝,健脾補氣;如果平時容易口乾咽燥、上火,但又容易疲勞,這有可能是氣陰兩虛,又有些燥熱,可用西洋參、玉竹、陳皮煮水喝,既可滋陰又可補肺健脾。

泡腳也能防流感

沐足方有地方特色

沐足是保健養生好方法。可以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或用艾葉、紫蘇葉、生薑煮水泡腳,泡15-20分鐘。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物產或方法,來適應天氣變化和人的不同體質。”德叔提醒,有些地方用米酒或花椒加入沐足溫水中,以此祛除寒邪,增強人體的氣血運行,防病治病。

按摩和艾灸也對流感症狀有幫助。如果平時容易咽痛咽乾,可以用大拇指甲掐揉少商穴,幫助清咽利喉。平時怕風怕冷、疲倦乏力,可以灸足三裡、三陰交來溫陽散寒。

應對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可以用白芷、辛夷花煮水,用水蒸氣薰鼻,可以溫通鼻竅。

此外,中醫所說“風從頭來”,如果平時肺氣不足,頭很怕風,一吹風就容易出現頭脹、頭痛、頸痛,或脖子有僵硬感,可以用電吹風吹頭頸部,把寒氣驅趕出去。

南北不同

皆有應對

不少人春節前後會跨地區旅行,感受的外邪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德叔表示,冬季北方地區,氣候以寒冷乾燥爲主,容易感受的外邪常以風寒爲主,兼夾燥邪,因此在出現發燒、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全身痠痛這種寒邪症狀的同時,常伴有口乾、鼻幹、咽乾咽痛等燥邪的症狀,可用生薑、蔥白、紫蘇葉、胡椒等疏風散寒之物,適當加點百合、玉竹、沙蔘等潤燥之物祛燥邪,效果比單純驅寒好。

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溼潤,所以冬季在感受風寒的基礎上,容易夾熱、夾溼,因此在出現發熱、喉嚨痛、咳嗽的同時,容易全身睏倦、口乾口苦、咳嗽、痰黃,部分伴有噁心、嘔吐、沒有食慾、肚子飽脹或腹瀉等溼邪困胃腸道的症狀。所以在疏風散寒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加點薏米、扁豆、蒼朮以及南方地區的木棉花、布渣葉等清熱化溼的材料。

來源:羊城晚報